爬雪山过草地长征故事

爬雪山过草地长征故事

在中国革命历史上,长征一个不可磨灭的篇章,尤其是“爬雪山过草地”的故事,更是展现了红军战士们不屈不挠的灵魂和坚决的信仰。1936年,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着重重困难,尤其是在高海拔的雪山和广袤的草地上,战士们不仅要克服天然环境的挑战,还要应对缺粮的困境。

长征的起点是红军的前卫团——红12团,他们在红二军团的指挥下,踏上了艰难的征程。前方的道路崎岖不平,海拔超过3000米的雪山层层叠叠,峡谷纵深,藏族聚居区人烟稀少,物资匮乏,粮食奇缺。为了完成任务,红军战士们必须翻越三座5000米以上的大雪山,面对的不仅是严寒的气候,还有随时可能断粮的威胁。

在这段艰难的旅程中,团长黄新廷肩负着全团的重任。他深知前方的困难,提前做好了充分的想法准备。面对雪山的阻挡,黄新廷带领战士们“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”,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前行。经过长达半个月的艰苦跋涉,部队终于抵达了阿坝。然而,期待中的粮食并没有如愿而至,眼前只有空空的民房,战士们的饥饿感愈发明显。

为了寻找粮食,黄新廷和政委杨秀山决定各自带领一个营去觅粮。经过一番努力,黄新廷在一个打麦场上发现了战士们在青稞秸垛中寻找食物的情景,灵机一动,他决定带领大家一起“夏收”。经过几小时的努力,他们捡到了两碗青稞,虽然数量不多,但却给全团带来了希望。

然而,寻找粮食的艰辛并没有结束。黄新廷再次带着二营前往更远的村庄,意外地在牛圈里发现了埋藏的粮食。经过一番挖掘,他们找到了满满一坛子的青稞,这对全团来说是救命的粮食。黄新廷不仅满足了战士们的基本需求,还在离开时留下了银元作为对村民的感谢,展现了红军的道德风范。

接下来的行程是穿越松潘草地,虽然是盛夏,但草地的环境却异常恶劣。草地下隐藏着沼泽,战士们必须小心翼翼地前行。十余天的行军中,他们没有见到一个人影,只有前方战友的足迹和蹄印。草地深处,时常能见到牺牲的战友遗体,令人心痛不已。

在最艰难的日子里,黄新廷和战士们几乎没有吃的物品,大家的心情低落。为了鼓舞士气,黄新廷煮了灰菜,分给每个人一碗,大家的心情稍微好转。黄新廷鼓励大家:“现在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,可离胜利也不远了。”他甚至提到如果实在没有食物,可以考虑杀掉战马,确保大家的生存。

最终,在经历了无数磨难后,红12团终于走出了草地,眼前出现了村庄,炊烟袅袅,战士们欢呼着奔向秀丽的景色,快乐的泪水流淌在他们的脸庞上。这一刻,所有的艰辛与困苦都化为无尽的喜悦。

拓展资料来说,“爬雪山过草地”的长征故事不仅是红军战士们勇壮与坚决的体现,更是对信仰与团结的深刻诠释。在艰难的环境中,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是革命灵魂,何是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决心。这段历史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,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