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历史及典故简介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

一、苏州历史及典故?

苏州历史典故非常丰富苏州古城历史悠久,可以追溯至公元前5年;苏州自古就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,因此留下了很多文化典故,例如苏州园林、真北楼、山塘街等等苏州是一座文化名城,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,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索

二、冬至典故?

冬至,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,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,冬至俗称“冬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亚岁”等。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,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,测定出了冬至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,时刻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。

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,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,曾有&34;冬至大如年&34;的说法,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。《汉书’里面说:“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。”大众认为:过了冬至,白昼一天比一天长,阳气回升,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,也一个吉日,应该庆贺。《晋书》上记载有“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……其仪亚于正旦。”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。

冬至过节源于汉代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《清嘉录》甚至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说。这表明古人对冬至特别重视。大众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天然转化,是上天赐予的福气。汉朝以冬至为“冬节”,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“贺冬”,例行放假。《后汉书’里面有这样的记载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,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。”因此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,军队待命,边塞闭关,商旅停业,亲朋各以美食相赠,相互拜访,欢乐地过一个“安身静体”的节日。

唐、宋时期,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,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,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,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。古人认为,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,这一天之后,阴气渐消,阳气渐长。冬至,皇帝到天坛祭天,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。

一、吃饺子。

古语有云:&34;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户户吃水饺。&34;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。&34;医圣&34;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,辞官回乡后,看到乡亲面黄肌瘦,饥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。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,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,接着捞出来切碎,用面包成耳朵样的&34;娇耳&34;,煮熟后,分给来求药的人吃。大众吃后,浑身暖和,两耳发热,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。后人学着&34;娇耳&34;的样子,包成食物,便叫&34;饺子&34;。

二、九九消寒。

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,这就是大众所说的&34;提冬数九&34;。数上9天是一九,再数9天是二九,以此类推,数到&34;九九&34;就算&34;九&34;尽了。&34;九尽杨花开&34;,那时天就暖了。入九以后,文人墨客,搞所谓消寒活动,择一&34;九&34;日,相约九人饮酒(&34;酒&34;与&34;九&34;谐音),席上用

三、苏州有哪些有历史典故的建筑?

乌鹊桥一个。

苏州的桥,每一座都有它独特的风韵,坐落在乌鹊桥路的北端、横跨第三横河的乌鹊桥更是如此。

乌鹊桥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在众多桥梁中资历最老,是苏州城中最古老的桥梁。

旧时,乌鹊桥北面的五卅路是吴王宫殿的所在地,宫殿南面一带是王公大臣的府第。

民间有「乌鹊叫,喜事到」的说法,因此,王宫大臣喜欢养乌鹊,为此在这附近就有了乌鹊市场。

虽然这些都是传说,但乌鹊作为一种吉祥鸟,赋予了这座桥不一样的含义和情感。

四、苏州李公堤历史典故?

李公堤是中国最大的内城湖泊苏州金鸡湖中唯一的湖中长堤,全长1400米,系光绪年间元和县令李超琼所建。李公堤整体典雅精细,当年商贾云集的盛景,从堤上古碑文中仍可略窥一二。

李工堤的历史变迁

甘棠湖堤,现名李公堤,九江人习性称之为“小坝”,始建于唐长庆元年(821)。是年春,洛阳人李渤受命任九江地方行政长官江州刺史。他主政江州后,见本地天灾频仍,百姓生活困苦不堪,便向朝廷上疏,奏免农户累年所欠税赋,遂获准。以后又建造景星书院,进步教育事业,做了不少惠及百姓的好事。

李公堤改造编辑

李公堤为横跨九江市南湖和甘棠湖的一条填土路堤,全长1200米。近年来,九江市城区车辆大量增加,为缓解老城区的交通拥堵,进步甘棠湖、南湖周边道路的通畅率,九江市打算对李公堤进行改造,并以将单向通行改为双向通行。2011年6月中旬,九江市建设规划局公示了李公堤三套改造方案。

五、苏州拙政园的历史与典故?

拙政园,位于江苏省苏州市,始建于明正德初年(16世纪初),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。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、承德避暑山庄、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。

1961年3月4日,国务院公布拙政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(编号121)。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步,拙政园也逐年修缮整治,日益展示其疏朗天然、清新旷远的风格。不期十年动乱,拙政园成为“破四旧”的对象而被迫关闭。

此后,一度改名为“东风公园”,虽仍对外开放,但厅堂的陈设布置已撤除一空。倒影楼后放置滑梯等物,改为“儿童乐园”。文革期间,园林职业人员并无损毁名园之举,还想方设法将古建文物保护下来,使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拙政园能够逐步得以治理。

六、苏州古城何处历史典故最多?

今人民路上“吴中第一古刹”报恩寺俗称北寺。

是苏州最古老的佛寺,距今已1700多年。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(公元238-251年),相传是孙权为报答母亲吴太夫人的恩情,而舍宅而建。 因报恩寺而生北寺塔一直是古城的最高点,俯瞰苏州1000多年历史。

七、苏州园林的历史典故?

1、建于元代的古典名园狮子林有个景点叫立雪堂,蕴含的典故是大家熟知的程门立雪。“北宋兄弟二程”其中一个的程颐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想法家,二十四岁便在开封收徒讲学。一次,他的学生杨时和游酢去河南程府拜访并求教老师。

时正隆冬,只见程颐老师正在厅堂内闭目养神,其实是佯睡观察。两位弟子见此情形,悄然退出,在院中静候。不期,天始降雪,两人冒雪静待,等了好长时刻,程颐才睁开双眼,只见大雪已埋没学生的脚背。典故提倡和渲染的是尊师重教的传统想法。

2、全国四大名园其中一个的留园,中部水池东侧有座建筑名为曲溪楼,在罕见的八角门洞上,镌有“曲溪”两字,为文徵明所书。曲溪源于曲水流觞的典故。

东晋永和九年,书圣王羲之偕亲朋好友共42人,在浙江绍兴兰亭(兰溪畔的亭子)做“曲水流觞”的游戏,其中十一人各成诗两篇,十五人各一篇,十一人交白卷,各罚酒三觥。

王羲之将这些诗集结一起,用蚕茧纸、鼠须笔挥毫作序,计28行、324个字,即举世闻名的《兰亭集序》,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。文中,王羲之既描绘了兰亭优美的天然景色,又抒发了与朋友相聚的欢快心情,而书法更是遒劲舒展、变化无穷,二十多个“之”字,无一雷同。

八、苏州宝带桥的历史典故?

宝带桥,又名长桥,与赵州桥、芦沟桥等合称为我国十大名桥。横卧在距苏城三公里的古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上。它始建於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,是驰名中外的多孔石拱桥。现在被列为江苏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宝带桥的建造,同我国历史上的漕运关系特别密切,江、浙一带,自古为鱼米之乡,历代帝王无不以此作为征敛财赋重地。隋大业六年,隋炀帝开凿江南大运河,将江沂的粮食和珍宝大量运往京都。到唐代,漕运已空前繁忙,但以苏州到嘉兴的一段运河,系南北路线,载满皇粮的漕船,秋冬季节要顶著西北风行进,不背纤是很困难的。必须以桥代堤,使漕运通常。苏州刺史王仲舒,为保证漕运的顺利畅通,决计下令广驳纤道,建桥湖上,并且捐出自己玉质宝带以充桥资,宝带桥因此得名。

九、苏州冬至禁忌?

1、忌出远门

其一,冬至这天白天最短,黑夜最长,如果白天出远门的话,预示着要摸黑回家,古人出于对黑暗的恐惧,因此不提倡出门;其二,冬至这天也是团圆、祭祖的日子,因此都会选择留在家中,出远门可能会遇到不好的事务。

2、忌回娘家

冬至在以前就是新年第一天,相当于现在的大年初一,因此就有了回娘家的禁忌。按照习俗,要等到正月初二或初三的时候,才是回娘家的日子。

3、忌熬夜

在古代很注重阴阳调和,而冬至这一天则被认为是阴气很重的一天,如果这一天熬夜,会导致阴阳失衡。尤其是老人和孩子,本身阳气不足,更忌讳熬夜了。

4、忌婚嫁

由于冬至前一天是四离日,所谓四离日指的就是指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的前一天,传统习俗中认为在此时结婚不吉利。通常在古代婚嫁都是要选择黄道吉日的,如果日子选的好,那么以后的生活才会顺风顺水。

十、冬至有何成语典故?

冬至的成语典故:1,一阳来复: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,每年到冬至日,阴气尽,阳气又开始发生,指春天又到来了。

2,日短夜修:指冬至前后几许月白昼短夜晚长,3,日长一线:指冬至以后白昼渐长,4,数九寒天:数九:从冬至起,每九天为一“九”,“三九”,“四九”最冷。指最寒冷的那些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