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主理人”从光环到吐槽的转变
曾几什么时候,“主理人”是个自带高质量感的称呼,代表着对质量的执着和独特的审美。2020年前后,这个词从潮流圈火到餐饮界,一时刻,咖啡店、面包房甚至煎饼摊都开始自称“XX主理人”。然而,短短几年,“主理人”却逐渐被贴上“装腔作势”“割韭菜”的标签。为什么这个词从光环变成了槽点?
过度营销和形式主义让“主理人”逐渐变味。当每条街的煎饼摊都标榜自己是“古法面点主理人”时,这个词的含金量就被稀释了。更糟糕的是,部分“主理人”店用高冷态度和花哨概念包装产品,却忽视了最基础的顾客体验。比如,有网友吐槽:“进店五分钟没人理,原来‘主理人’的意思是‘主要不搭理人’。”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,让消费者对“主理人”的信赖感迅速崩塌。
消费者觉醒:拒绝为“优越感”买单
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精明,不再轻易为“情怀”或“人设”买单。他们更看重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,而非虚无缥缈的“格调”。有博主分享,自己在“主理人咖啡店”点了一杯近5000元的“镇店之宝”,仅仅由于说了一句“有点酸”,就被主理人教育“不懂单品豆的层次”。这样的傲慢态度,让消费者感到被PUA,天然不愿再当“冤种”。
更讽刺的是,一些真正用心经营的店主,反而由于“主理人”的负面标签躺枪。比如,有咖啡师傅仅仅由于阻止网红在店内换三套衣服拍照,就被挂上网骂“装清高”。这场“祛魅运动”让不少踏实做生意的老板连夜抠掉招牌上的“主理人”字样。一位改称“咖啡饲养员”的店主笑称:“去掉‘主理人’后,顾客反而夸我们接地气。”
“主理人”还能翻身吗?关键在于诚恳
“主理人”是否真的摆不脱贬义?其实未必。难题的核心不在于称呼本身,而在于经营者是否真正尊重消费者。数据显示,那些老老实实叫“XX咖啡”的小店,营业额反而比“主理人”门店高出23%。这说明,消费者并不反感专业和质量,他们反感的是用“主理人”作为抬高价格、制造距离感的工具。
如果“主理人”们能回归初心,把精力放在产品和服务上,而非刻意营造优越感,这个词或许还能挽回口碑。毕竟,在这个连烤红薯都扫码支付的时代,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“妈妈的味道”,而不是“皇帝的新衣”。下次再看到“XX主理人”的招牌,我们或许该问一句:“无论兄弟们卖的是产品,还是优越感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