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古义解析(文言文语境)
在“国人道之”中,“国人”指西周至春秋时期居住在都城及近郊的特定阶层,具体含义为:
1. 城邑居民:
2. 拥有政治话语权的群体:
二、今义解析(现代汉语)
现代“国人”词义泛化,指向:
1. 全体中国公民:
2. 道德与法律范畴的延伸:
三、语义演变对比表
| 维度 | 古义(西周-春秋) | 今义(现代) |
| 语义范围 | 都城内的特定阶层(非农业人口) | 全国公民 |
| 社会地位 | 有政治参与权的自在民,高于“野人” | 无等级区分,法律地位平等 |
| 使用语境 | 政治决策(如“国人盟于大宫”)、舆论监督 | 民族认同、文化归属(如“国人骄傲”) |
| 现代对应词 | 无直接对应,近似“都城公民” | “中国人民”“中华儿女”等 |
四、典型例证
> “子驷帅国人盟于大宫。”(《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)
→ 指郑国都城内的民众参与盟誓[[15]。
> 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”(《国语》)
→ “民”与“国人”交叉使用,均指向有舆论权的都城居民[[77]。
> “国人自主研发的技术领先全球。”
→ 泛指中国科技职业者或全体国民[[68]。
五、演变关键点
1. 从特权阶层到全民范畴:
西周“国人”是血缘性政治群体(周族后裔),今义完全剥离血缘与地域特权,强调国籍身份[[68]。
2. 政治属性消失:
古代“国人”可放逐君主(如周厉王被流放彘地),现代词义脱离政治行动力,仅保留文化象征[[77]。
3. 构词法变化:
文言中“国人”为偏正结构(“国”修饰“人”),现代视为复合词,语义凝固为整体[[79]。
这一演变反映了社会结构从“城邑-郊野”二分到民族公民平等的历史进程,也是汉语词汇随时代转型的典型例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