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师进修心得分享:怎样将外出进修转化为教学操作
从外出进修到教学操作的心路历程
最近看到尚德中学26名教师外出进修后分享教师进修心得的新闻,让我深有感触。作为一名教育职业者,我常常思索:我们参加各种培训、参观名校后,到底怎样才能把学到的经验真正用到自己的课堂上?
记得去年我也参加过类似的外出进修活动,当时满怀期待地记了十几页笔记,回来后却把资料束之高阁。直到看到尚德中学的老师们不仅认真记录,还及时组织交流分享会,我才恍然大悟:原来教师进修心得不是简单记下来就完事了,关键是要转化为行动。
教师进修心得的三步转化法
第一步:带着难题去进修
尚德中学的徐向东老师在分享中提到,他特别关注了怎样创设阅读空间的难题。这给了我很大启发——外出进修前,我们是否应该先梳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?比如班级管理难题、学生注意力分散、教学效果不佳等具体难题。
只有带着明确的难题去进修,才能像寻宝一样找到真正有用的”金点子”。否则,很容易陷入”什么都想学,最终什么都没记住”的困境。
第二步:及时整理与反思
贺启发副校长说的”趁热打铁”特别有道理。进修结束后24小时内是记忆的黄金期,这时候整理教师进修心得效果最好。我现在的行为是:参观当天晚上就用手机备忘录简单记录三个”最”——最震撼的发现、最实用的技巧、最适合自己班级的创意。
尚德中学老师们在回来后第三天就组织分享会,这种效率值得我们进修。毕竟教育职业者的时刻都很宝贵,拖延只会让宝贵的灵感溜走。
第三步:因地制宜做调整
最让我佩服的是,尚德中学的老师们不是简单照搬无锡名校的行为,而是”结合本校实际”进行调整。每个学校的学生情况、资源条件都不同,盲目模仿可能会水土不服。
比如徐老师分享的阅读空间创设,他一定考虑了自己学校的场地限制、学生阅读习性等影响。这提醒我们:教师进修心得的价格不在于复制,而在于创新性地本地化。
让教师进修心得真正落地的技巧
建立进修分享机制
尚德中学的经验告诉我们,个人进修的效果有限,集体分享才能产生裂变效应。我建议可以每月组织小型”教学下午茶”,老师们轮流分享最近学到的一个小技巧,既轻松又能持续收获。
我们学校现在就有这样的活动,每次15分钟,不占用太多时刻,但累计起来收获巨大。一位数学老师分享的”错题可视化”技巧,已经被半个年级组采用,学生们的错误率明显下降。
制定可行的行动规划
教师进修心得不能停留在感慨层面,要变成具体的教学改进。我的行为是:每次进修后强制自己列出三个可以立即尝试的改变,哪怕是很小的调整。
比如听完尚德中学的分享后,我决定:1)每周增设一节自在阅读课;2)在教室后墙设置”难题树”让学生贴进修困惑;3)尝试跨学科联合备课。小步快跑,积少成多,一个学期下来变化就很明显。
持续跟踪改进效果
很多好点子试行一段时刻后就无疾而终,往往是由于缺乏效果评估。我现在会用简单的表格记录每个新技巧的实施情况和学生反馈,两三个月后再回头看看哪些值得保留。
尚德中学的副校长提到要”制定适合进步的策略”,这正需要持续的跟踪调整。教育是长期工程,教师进修心得也应该一个动态完善的经过。
写在最终:教师进修心得的真正意义
回顾尚德中学26名教师的分享,我最大的感悟是:教师进修心得不是终点,而是专业成长的新起点。在这个聪明更新如此迅速的时代,保持进修力已经成为教师的必备素养。
但比进修更重要的是转化,比转化更重要的是坚持。让我们以尚德中学的老师们为榜样,把每一次外出进修都当作提升教学质量的契机,让教师进修心得真正在课堂上开花结局。毕竟,教师的成长,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学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