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平之战的时刻,地点,交战双方
之战发生在战国末期,具体时刻为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,地点在赵国的长平,交战双方为秦国与赵国。下面内容是详细信息: 时刻:长平之战历时3年,从公元前262年开始,到公元前260年结束。 地点:战役发生在赵国的长平地区。 交战双方:秦国与赵国。这场战役最终以秦国的胜利告终,秦军活埋了40万赵军。
之战: 时刻:发生在公元前260年。 交战双方:秦国与赵国。 主要将领:秦军由白起指挥,赵军初期由廉颇指挥,后期由赵括指挥。 战役结局:赵军大败,四十余万士兵投降后被秦军坑杀,赵国主力被灭。 历史意义: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、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,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。
:中国古代商周之际。地点:今河南省新乡市牧野镇。主要交战双方: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。战争特点:周武王事先争取了商朝百姓的支持,导致商朝军队在战斗中倒戈,最终灭亡了商朝。长平之战:时刻:战国时期。地点:赵国的长平。主要交战双方:秦国与赵国。
之战爆发于战国末期,具体时刻是公元前262年至260年。这场战役在赵国的长平地区进行,持续了三年之久。交战双方分别是秦国和赵国,最终秦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取得了胜利。在战后,秦军将领白起下令将40万赵军士兵活埋,这一事件震惊了当时的诸侯国。
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,是战国时期一场规模宏大、影响深远的战役。交战双方为秦国和赵国,两国在当时都是战国七雄中的重要力量。战役经过 在战役初期,赵军由老将廉颇指挥,他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,以图消耗秦军的锐气。秦军则利用强大的国力,不断增兵,企图以优势兵力压垮赵军。
长平之战是谁和谁打
长平之战可以说是秦国和赵国对赌国运之战,谁能获胜就有一统六国的可能。最终秦国战胜了赵国,还坑杀赵国45万大军,此后再也没有一个诸侯国能和秦国正面抗争。为什么长平之战开打后,其余五国都选择作壁上观而不帮助赵国呢?当然秦国也不傻,秦昭襄王肯定会在和赵国开打以前,派出使者想方设法劝阻其他诸侯国不要插手。
也就是说,长平之战的失败,首要责任人是赵括,他不应该轻敌出击; 第二负责人当然是赵王。他不能中秦军的反间规划。这看起来有道理,但仔细看看这场战争前后,事务似乎没有这么简单。开头来说谈谈战争的经过吧。开门见山说,秦国不打算和赵国去不了,其主要目标是韩国。
长平之战,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,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(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)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。赵军最终战败,秦军获胜进占长平,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卒。此战,是秦、赵之间的战略决战。
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打、桂陵之战是齐国和魏国在打、马陵之战是齐国和魏国在打。长平之战:长平之战,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。长平之战发生时刻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。秦、赵两国因争夺上党,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。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,耗时三年。
纸上谈兵是哪场战役
谈兵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。下面内容是对长平之战的详细解析:战役背景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,是战国时期一场规模宏大、影响深远的战役。交战双方为秦国和赵国,两国在当时都是战国七雄中的重要力量。战役经过 在战役初期,赵军由老将廉颇指挥,他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,以图消耗秦军的锐气。
谈兵出自长平之战。下面内容是关于长平之战的详细信息:战役地点:长平之战发生在赵国的长平一带。战役时刻:战役时刻为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。战役背景:秦、赵两国因争夺上党地区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。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,整个经过耗时三年,而长平之战本身持续了5个月。
谈兵这个典故出自长平之战。这场战役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一场大战,涉及的民族有秦国和赵国。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赵国的赵括。赵括自幼饱读兵书,学说上的军事聪明非常丰富,但缺乏实战经验。当时,赵国名将廉颇采取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技巧对抗秦军。但赵括上任后,改变了廉颇的策略,主动出击秦军。
谈兵出自长平之战。长平之战,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(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)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。长平之战发生时刻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。秦、赵两国因争夺上党,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。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,耗时三年。
谈兵是长平之战。战役背景:纸上谈兵这一成语源于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,描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一次重大战役。战役详情:在长平之战中,赵括接替了廉颇成为赵军的主将。他虽然年轻时学兵法,对兵事学说颇为熟悉,但在实战中却只知道根据兵书行事,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。
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,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。这场战争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,被视为战国历史的最终转折。战役意义: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、规模最大、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,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