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直名相寇准传: ___ 渊定策安天下,风骨长存耀千秋 寇准性刚直阅读答案

寇准(961年—1023年),字平仲,华州下邽(今陕西渭南)人,北宋著名政治家、军事家、诗人,与白居易、张仁愿并称“渭南三贤”。他一生历经太宗、真宗两朝,以刚直敢谏、力挽狂澜著称,但也因性格刚烈屡遭贬谪。下面内容从生平、功绩、性格及文学等方面综合介绍:

一、早年经历与入仕

1. 少年英才

寇准19岁中进士,初任巴东知县、成安知县等职。他治理地方时创新赋役征收方式,仅公示名单于县门,百姓便主动缴纳,展现卓越治理能力。

  • 耿直本色:科举时有人建议他虚报年龄迎合太宗偏好,他断然拒绝:“准方进取,可欺君邪”。
  • 2. 太宗朝崭露头角

  • 直言进谏:任枢密院直学士时,曾因奏事争执拉住太宗衣角,促其听完谏言,被太宗比作“魏征”。
  • 揭露不公:借旱灾谏言司法不公,揭露宰相王沔包庇 亲属,震动朝野。
  • 二、 渊之盟与政治巅峰(1004年)

    1. 力主抗辽

    辽军南下逼近汴京,王钦若等主张迁都避战,寇准力排众议:“谁为陛下画此策者,罪可诛也!”力促真宗亲征。

  • 稳定军心:真宗畏战欲退,寇准强谏渡河督师。宋军见黄龙旗后士气大振,“诸军皆呼万岁,声闻数十里”。
  • 战术胜利:宋将张环射杀辽帅挞览,扭转战局,促成“ 渊之盟”。
  • 2. 盟约谈判

    寇准原欲迫辽称臣并归还幽云十六州,但真宗厌战,最终以岁币30万达成和议(远低于真宗授权的百万)。此盟换得宋辽百年安宁,寇准功不可没。

    三、改革想法与军事成就

    1. 制度革新

    他敏锐察觉北宋初期制度缺陷,主张打破陈规,成为宋代改革先驱。

    2. 军事战略

    除 州之战外,他提出“练师命将,据要害以备契丹”,强化边防体系。

    四、文学成就

    寇准诗风承晚唐遗韵,清婉深挚:

  • 早期壮志:如《巴东集》寄托建功热诚,《春日登楼怀归》以“远水无人渡,孤舟尽日横”写寂寥心境。
  • 晚年沉郁:贬谪后诗作多悲凉,如《踏莎行》“叹人生,最难欢聚易离别”。
  • 后世评价:纪晓岚称其诗“卓有晚唐之风致”,胡仔赞其“诗思凄惋,富于情”。
  • 五、性格矛盾与悲剧结局

    1. 刚直与缺陷

  • 清正敢言:一生不欺君罔上,多次因直言被贬。
  • 锋芒过露:用人不拘次序、好恶分明,被王旦批评“欲人怀惠又畏威”,易结怨。
  • 生活奢侈:“尤好夜宴剧饮,虽寝室亦燃烛达旦”。
  • 2. 五起五落的贬谪

  • 因得罪王钦若、丁谓等权臣,被诬陷参与宫廷阴谋(如太子监国事件),从宰相一路贬至雷州司户参军。
  • 临终前“沐浴具朝服,北面再拜而逝”,显忠臣气节。
  • 六、历史评价

  • 帝王评语:太宗喻其如“魏征”;真宗叹其“刚忿如昔”。
  • 民间声誉:百姓歌谣:“欲得天下宁,须拔眼前丁;欲得天下好,不如召寇老”。
  • 身后荣辱:仁宗追赠中书令、莱国公,谥“忠愍”(危身奉上曰忠,佐国遭忧曰愍)。
  • 拓展资料

    寇准是北宋关键转折期的砥柱之臣,其力挽狂澜的胆识与文学造诣均青史留名。然其刚烈性情既成就了 渊之功,也酿就了晚景悲凉,折射出封建官场中直臣的典型命运。他的一生如宋人所述——“忘身殉国,秉道疾邪”,堪称士大夫灵魂的极点写照。


    您可能感兴趣